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寫给上帝的信 (2010) Letters to God (電影)

http://www.verycd.com/entries/454503/

影片基於真實故事改編。一個與癌症抗爭的小男孩寫信給上帝,感動了他的街坊四鄰,也幫助周圍的人看到希望。一位生活窘況的郵遞員讀了男孩的信,瞭解了男孩的生活,男孩和家人一起幫助郵遞員一家追逐更好的生活,幫助他戒掉酒癮......

有的時候,生活的智慧並不完全是依靠年齡和經驗的積累……泰勒達赫迪(坦納馬奎爾飾)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小男孩,他今年剛剛8歲,擁有著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居住的社區環境也是異常地溫暖和諧。在憑藉著信仰而萌生的強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撐下,泰勒需要面對的是每天與癌症周而復始的不懈鬥爭,即使病魔肆虐,他卻仍然保持住了一如既往的勇氣與寬容的樂觀心態。對於小泰勒來說,上帝不僅是一個朋友或導師,更是一位筆友,他每天都會寫信,以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將自己的祈禱與疑問發送出去。

泰勒發出的這些無處投遞的信件最終在郵遞員布萊迪邁克丹尼爾斯(傑佛瑞詹森飾)的手中找到了歸宿——他自己因為正處在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而倍感煩惱和困惑……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布萊迪也為應該如何處置這些“寫給上帝的信”產生過激烈的心理衝突,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布萊迪卻漸漸發現自己和達赫迪一家建立了一種非常友好的關係,然後他還瞭解到,不僅僅是泰勒,還有他那溫柔忍耐卻完全不知所措的媽媽瑪蒂(羅賓萊弗裡飾)、意志堅定的奶奶奧莉維婭(瑪麗斯奇塔姆飾)以及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哥哥本(邁克爾博爾頓飾),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將他們的生活徹底顛覆的混亂中不斷地掙紮、抗爭著。

被泰勒無與倫比的勇氣深深地感動,布萊迪意識到他必須對這些極具鼓舞作用的信件做些什麼,於是他安排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不僅僅改變了他的情感方向,而且還幫助他新結交的朋友和其他生活在這個社區的居民不斷地振奮起來……一個男孩對自己能夠戰勝疾病所付諸的堅定不移的信仰,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影響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泰勒多爾蒂是一個不平凡的八歲男孩。他周圍是愛他的家人和社區,再加上信仰給他的勇氣,他每天都在用勇敢和禱告與癌症進行抗爭。對於泰勒來說,上帝是一個朋友,一個老師和一個最重要的筆友-泰勒的禱告是用書信的形式,他寫下來每天一封地發出去。

這些信最終都到了布拉迪麥克丹尼爾斯的手中,他是一個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無所適從的郵遞員。一開始,他對於如何處理這些信件感到困惑而矛盾。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跟多爾蒂家族發展出友誼——不光認識了泰勒,還有他堅強的、溫柔的但是承受了太多壓力的母親,壯健的祖母和他十幾歲的哥哥本——這些家庭成員們每個都在盡力堅強地去面對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不幸轉變。

被泰勒的勇氣所打動之後,布拉迪知道自己必須對那些信做些什麼。這個決定即將轉變他的心態並給他的新朋友和社區以激勵——他決定用一種令人振奮的方式,繼承這個孩子坦然接受命運的堅定信仰。

一句話評論

這部影片跳出了一般福音電影的框框,它說的不是尋找信仰的故事,而是堅持自己的信仰,並在這個信仰的召喚下迎來新生的故事。——《綜藝》

這是一部小成本的福音影片,不能太吹毛求疵於細節上的處理。可是影片裡的一些主題太過於成人化,並不是太適合孩子觀看。 ——《華盛頓郵報》

總體上來說,這部影片的故事沒有做到平均。孩子的故事令人感動,但是那個因為看到了信件而重新走上生活正規的郵遞員的情節卻令人不快。——《今日基督教》

幕後製作

信仰的力量

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本片導演大衛尼克森眼中,這句話更應該修正成“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在日常的拍攝工作中,劇組成員每天都能感受到來自社區和周圍人們的認可以及支持。這些人都是虔誠的信徒,他們每天都會來到劇組的拍攝地和成員們聊聊天,說說自己的信仰。這裡面有教堂的牧師,有前NFL的運動員,還有正在和癌症鬥爭的病人,他們會與大衛尼克森和派翠克道泰分享自己那些在信仰的召喚下鼓足勇氣生活的經歷。

“這是一種很棒的感覺,時時刻刻都會有人在祝福我們的電影”,大衛尼克森說:“看到這些人在片場默默地注視著我們,我頓時就能感到一種信仰的力量從心底升起--這是拍攝其他電影時不可能有的感受。”除了導演之外,影片的攝影鮑勃斯科特說:“這是與眾不同的拍攝經歷,一般的好萊塢導演會把時間視作生命,如果一天開工之後10分鐘還沒有拍攝一個鏡頭,那他肯定會發瘋、會在片場大發雷霆。可是拍攝本片的時候,我們卻很悠閒--和從別處趕來探望我們的市民聊聊天,說一說我們要拍攝的內容。如果不這樣開始一天的工作的話,我會搞不清我這一天究竟要做什麼的。當然,我也不認為我必須和每一個來到片場的信徒建立某種不可動搖的關係,但是有他們默默的支持,我會更加明白我拍攝的是什麼,我會在每一個場景裡傾注我自己更多的心血、投入更多的情感。同時,我也能更加理解信仰、上帝和福音書。”

影片在距離奧蘭多20公里外的一個小鎮上取景拍攝,劇組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裡常年充滿了陽光、街道兩邊種植著整齊的橡樹、有著典型的美國式的社區,最重要的是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有著本片中重要的道具--郵箱。在這樣一個安靜而祥和的地方,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內心的躁動和不安漸漸地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溫馨而溫暖的感覺,在導演的眼中,這種感覺就是“家的感覺”。

為影片找一個家

有了合適的外景地還不可以,劇組的當務之急是找到一棟合適的房子,好在這裡為八歲的泰勒多爾蒂安一個家。幾經輾轉,劇製片人找到了一棟合適的房子。這棟房子在外觀上和當地的其他房子沒有太多的不同,但是在內部就大不一樣了。當地的其他居民都喜歡自己改變房子的內部結構,打掉一面牆、隔出一間小房間之類的。可是這棟房子的主人卻沒有對房子進行任何結構上的改動。展示在迦納面前的是房子剛剛修建好時候的模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子裡的各種裝飾、飾品、物件都有了歷史,似乎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找到這樣的“場景”,製片人當然興奮不已,他當即就和房主貝蒂菲爾德簽下了協議。隨後影片的分鏡頭設計師迦納來到了這棟房子裡,他要從這裡開始打造整部影片。迦納說:“房子是最能反映家族變遷和故事的道具,這其中有著無窮的故事。只要拍攝的恰當,房子也會有生命。隨後我們把房間內部做了一點修飾,以便方便我們拍攝。”

至於影片的另幾個場景--郵局、醫院,劇組則直接租用了當地的公共設施作為外景地。因為拍攝的是一部講述宣傳信仰的福音電影,郵局和醫院的負責人不僅沒有收取任何費用,而且還為劇組提供了不少幫助。大衛尼克森說:“當地的這些政府官員、郵遞員和醫生們真的是太和善了,他們為我們的拍攝大開綠燈。不管我們在哪裡拍攝影片都能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支持--免費使用的街道、免費的郵局和醫院,甚至還有免費的醫療設施。”至於影片的群眾演員,也都是從當地的居民裡挑選的,尼克森說:“我不想去附近的製片廠找一些臨時的演員過來演戲,要知道,當地的居民都很願意參演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免費的演員,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和家長都會把自己的故事和心情帶到這部電影裡來,他們的加盟會讓這部電影看起來更真切也更實在。同時泰勒o多爾蒂的生活也就變得更可信了。”

充滿激情和感動的拍攝

為了讓整個劇組能儘快地進入角色,大衛尼克森和派翠克道泰決定先拍攝影片的高潮部分,尼克森說:“這樣做,可以儘快地讓大家融為一體,也能讓我儘快地瞭解劇組成員。拍攝了這部分之後,我瞭解到我的劇組是一個充滿了創造力和激情的劇組,他們都是一些鬥志昂揚的人,隨時準備著工作,時時刻刻都是自信滿滿的,這點尤為難得。拍攝完這個場景之後,我便對整個劇組充滿的信心,我覺得有這樣一個團隊,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其實,大衛尼克森並不僅僅想拍攝一部福音電影,如果只是一部簡單的福音電影的話,他完全可以不添加酗酒的郵遞員在信件的感召之下重新走入生活正軌的情節。這一段是派翠克道泰自己添加上去的情節,在故事的原型中,並沒有這麼一個私拆信件的人物。不過,正是這個虛構的情節卻成為了影片中最勵志的部分。斯科特說:“為這部電影掌鏡,我的最大的震撼就是我明白了尼克森為什麼要在故事裡加入一個郵遞員的故事。這樣拍,這就不再簡簡單單是一部福音電影了,在更大的層面和意義上,影片變成了一部勵志片。他給影片帶入了更加積極也是更加令人感懷的生活態度。而這些感觸的來源依然是影片的主旨:信仰。泰勒多爾蒂的故事會一直激勵著我們勇敢並且充滿感激地活下去。”

僅僅有了主旨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導演有相應的技巧和手段將主旨展現出來。幸運的是,大衛尼克森就是這麼一位“有辦法”的導演。斯科特說:“有很多鏡頭,我自己搞不清該如何拍,也束手無策,最後都在尼克森的指導下變成了現實。尼克森是一個很講究場面調度和視覺效果的導演,他給影片設計和不少複雜的攝影機的運動和複雜的剪輯。在我看來,尼克森是最有講故事手段和高招的導演。每當要拍攝一個鏡頭的時候,他都會有與眾不同的設計靈感和拍攝角度。按照他的構想拍攝出來的影片的確能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感覺。他拍攝影片的理念就是不論什麼樣的場景,都要拍出這個場景的感覺,都要拍出這個場景的靈魂。”

花絮

`影片導演大衛尼克森曾是另一部福音電影《消防員》的製作人。同樣,他也是本片的製片人之一。

影片只用了6周時間就拍攝完畢。

影片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故事原型發生在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不過在創作的時候,電影工作者還是創造了虛構的人物,比如說那個酗酒的郵差,就是虛構出來的人物。

影片在佛羅裡達的奧蘭多拍攝,成本約為300萬美元。在福音電影中,這算是一個不小的製作了。

為了感謝當地的兒童醫院為影片提供的幫助,影片製片人答應帶上醫院裡的小患者去迪士尼公園、環球電影公園和海洋世界這樣的著名公園遊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